法官应当谨慎适用公平原则
《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民法总则》第6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是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平原则。
如果突然问什么是公平,怎样给公平下个定义,基本上没人能回答上来。不说今人,何谓公平、如何公平是从古至今、国内国外,包括哲学家、大众所有人探索不尽的话题。古人跟今人对公平的看法不一样,即使对同一件事,有人认为公平,有人会认为不公平。公平的内涵比较明确,大家都有这个想法;但概念较为模糊,没人能准确表述出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公平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理念与价值判断,本质上是人类基于理性判断而形成的对利益获取过程与分配结果的主观感受。动物、植物没有公平观念,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公平判断也不同。
民法规定了公平原则,却没规定公平的标准、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公平原则、如何适用公平原则。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民法总则》,对公平原则都是一种原则性、倡议性的规定。具体到诉讼中,法官适用公平原则应当慎之又慎。
民法的另一项基本原则是自愿,即意思自治。在当事人意思表示未违反法定条件时,对其适用公平原则意味着否定其之前的意思表示,即法官以其自身价值判断否定当事人的价值判断。故法官应当谨慎适用公平原则,是尤其谨慎,必然不能任性,不能随意用自己的公平观念否定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一般而言,适用公平原则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当事人意思自治下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合理。这种不公平必须是明显的、重大的,对当事人、他人、社会利益会产生实质性影响。比如造成了实际上的不公平,导致一方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救。
2、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不自由。主要体现在当事人在重大误解或者受胁迫的情况下所作意思表示,由此带来的结果超出当事人的预料或者违背当事人的心意。但是当事人主动追求一种利益失衡,比如放弃某项权利,之后又后悔,则不能通过公平原则重新平衡,因为有违诚信原则。
公平原则对社会风气具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滥用公平原则的常见原因就是和稀泥。谨慎适用公平原则的典型案例无疑就是最近发生的电梯劝阻吸烟老人猝死案。一审查明老人死亡与被告并无因果关系的基础上,仍然适用公平原则判决被告补偿原告1.5万元。二审认为一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一审判决判令被告分担损失,让正当行使劝阻吸烟权利的公民承担补偿责任,将会挫伤公民依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积极性,既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也与民法的立法宗旨相悖,不利于促进社会文明,不利于引导公众共同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遂依法改判,驳回一审原告的诉讼请求。该案二审于2018年1月23日宣判,具体见法律巴士《电梯劝阻吸烟老人猝死案二审改判:劝阻医生无责(附郑州中院答记者问)》一文。
相关文章
- 被举报“家产200亿”的海南高级法院副院长张家慧一审被判十八年有期徒刑
- 广东一律师庭审中扰乱法庭、辱骂法官,被顶格罚款10万元
- 面向全国法院 | 河北雄安新区中级法院选调3名员额法官(2020年7月10日截止报名)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配偶父母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人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法发〔2020〕13号,2020年5月6日施行)
- 非员额法官承办案件并担任审判长,两审终审后省高院再审:撤销一二审判决发回重审
- 面向全国 | 山东省法院系统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18名法官(2020年5月15日截止报名)
- 特首林郑月娥任命张举能为香港特区终审法院首席法官 尚须立法会同意
- 身家上亿的法院副院长被提起公诉 被控受贿、行政枉法裁判、诈骗三罪名
- 面向全国丨吉林省三家中级法院2020年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3名法官(2020年3月31日截止报名)
- 中共中央办公厅《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办法》(2016年6月2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