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入职记者徐祥达批王宝强离婚炒作家丑,检察日报驳斥称“自曝家丑”是自由
您已经看过
[清空]
    fa-home
    典型案例司法解释法院下载防疫检察院犯罪名人公务员暴力犯罪行政管理强制执行
    当前位置:法律巴士>随笔杂谈>其他杂谈>新华社新入职记者徐祥达批王宝强离婚炒作家丑,检察日报驳斥称“自曝家丑”是自由

    新华社新入职记者徐祥达批王宝强离婚炒作家丑,检察日报驳斥称“自曝家丑”是自由

    其他杂谈lawbus2016-10-20 17:5160584A+A-

    王宝强诉马蓉离婚案进行庭前会议次日凌晨,即2016年10月19日00:01:30,新华网刊发记者徐祥达的署名文章《炒作影视明星家丑的“赢利模式”令人不齿》,原文链接为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10/19/c_1119743389.htm。原文现已删除,百度快照复制如下: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徐祥达)今天上午,备受关注的某明星离婚案官司与名誉权纠纷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召开庭前会议,引发大批媒体和群众围观。作为影视明星,把家事当公事,拿炒作家丑来扩大社会影响,实在令人不齿。

    常言道:“家丑不可外扬。”普通人尚且明白这个事理,作为影视明星更应明白。发生家庭婚变,一般人都会低调处理。作为某些影视明星,却是唯恐天下不知,又是微博发布,又是在新片发布会上大讲此事,把家丑放到如此巨大的舆论场中并持续发酵,形成强大的关注度效应。这种违逆中国传统道德,利用家丑来造影响的行为,真是毁人“三观”。

    正如一些网友所称,一场本很正常的婚变,竟带火了其执导的影片,使其未映先火。沸沸扬扬的离婚事件,不过是为了公司利益而精心策划的一出闹剧。试想,当这些信息被媒体报道放大,一次次引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网友再讨论,形成新的所谓“线索”,从而形成叹为观止的互动效应。难怪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炒作家丑的行为,已经成为影视娱乐公司内部的一种“赢利模式”。

    一场“明星离婚闹剧”透出如此吊诡的味道,而一些媒体、商业网站和营销平台利用“明星效应”去跟进时,广大网友其实是被利用了,无形当中成了有关推手的造利工具。

    也许,围在朝阳法院门口的媒体和群众迟早会明白,其实一个明星的婚变和一个普通人的婚变并没有什么区别,是利益让它产生了区别。[责任编辑: 王佳宁 ]

    新华社批王宝强离婚案百度快照

    ▲ 新华社文章百度快照

    点击链接显示已删除

    ▲ 点击链接显示已删除

    同日下午16:17,《检察日报》官方微博发出署名为“曙明”的文章《“自曝家丑”是王宝强的自由》,通过百度搜索的微博链接为http://weibo.com/3183107112/EdyXygQJu?c=spr_qdhz_bd_baidusmt_weibo_s。微博现已删除,原文如下:

    10月18日,备受关注的王宝强离婚案与名誉权纠纷案,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召开庭前会议,引发大批媒体和群众围观,新华社当日发表评论称,“作为影视明星,把家事当公事,拿炒作家丑来扩大社会影响,实在令人不齿。”

    虽然新华社评论用了“某明星”,但关注此事的人都知道说的是谁。“一场本很正常的婚变,竟带火了其执导的影片,使其未映先火”,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事实,但即使是事实,我也更愿意将其看作巧合,而不太同意“沸沸扬扬的离婚事件,不过是为了公司利益精心策划的一出闹剧”的判断。时下炒作无所不在,由头也五花八门,但王宝强案不太一样:如果目前我们知晓的事实得以确认,王戴了“绿帽子”,女方则被钉在耻辱柱上——谁见过如此“下作”的炒作?

    新华社评论作出炒作判断的依据是:“常言道:‘家丑不可外扬’,普通人尚且明白这个事理,作为影视明星更应明白。发生家庭婚变,一般人都会低调处理。作为某些影视明星,却是唯恐天下不知,又是微博发布,又是在新片发布会上大讲此事,把家丑放到如此巨大的舆论场中并持续发酵,形成强大的关注度效应。”

    多数国人“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含根深蒂固。这样做,主要出于脸面的考虑,毕竟家里出了丑事,谁的脸上都不光彩,但一些时候,当事人因为气不过而不惜家丑外扬,来个“鱼死网破”,是可能的。王宝强首先是人,有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通过微博等方式爆家丑,不一定妥当,但也不好说就是炒作。而从法治角度看,既然法律没有禁止,自曝家丑就是公民自由。当然,这要以不侵犯他人权利为前提。

    王是影视明星,影视明星受到社会太多关注,这或许不正常,却是很难改变的现实。就其离婚一事,各种媒体尤其是网上有不少说法。我倒觉得,王宝强本人发声,可有效避免不真实声音的传播,是好事。家丑不可外扬,这是从有利于当事人角度所做的规劝。但如果有人不在乎“家丑”,而将愿意其“外扬”,这种牺牲是有价值的。人有偷窥的本能,有人可以从中找到快乐,但我所说的“家丑外扬”的价值,指的不是这个,而是它带给人的借鉴,对法津如何评价婚内出轨的预知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检点。

    说说自己为什么对这个案件有兴趣吧。作为人,我关注人性的东西,想了解人变化的轨迹。在本案中,即使女方婚内出轨的事实得以确认,也不会动摇我对美好爱清、幸福婚姻的信心。不过,除非女方从一开始就别有用心,否则,曾经在公众面前大秀恩爱的一对走到如今地步,“盐是怎么咸,醋是怎么酸的”,就不能不令人关心。有些东西涉及隐私,咱不打探,当事人和法院也不会说,但能拿到台面说的,还是想知道得多一些。其中的教训,对自己婚姻也是个提醒。

    作为法律人,我关注这一案件的判决结果。如今婚内出轨的事儿不少,法律也规定对过错方在离婚财产分割等方面的处罚措施,但因为此过错承受多大代价,司法实践中未有明确规则,处理起来差别较大。指望这一个案件确立规则,不现实,但考虑到本案的影响,它的结果可能对将来这类案件的判决,或有标杆价值,而判决对公民行为的指引作用,也不可低估。

    新华社评论认为:一个明星的婚变和一个普通人的婚变并没有什么区别。对明星个人,除了需要分割的财产多得多,和普通人区别确实不大,但对社会来说,不同人婚变产生的示范指引作用,区别还是挺大的。这也正是我关注王宝强离婚官司的原因。

    检察日报微博截图

    ▲ 检察日报微博截图

    点击微博显示已删除

    ▲ 点击微博显示已删除

    两家官媒何故互掐

    新华社文章放出的时间非常有意思,下午开庭前会议,零点过后一分半钟就出了文章,估计半夜里文章上线并没有编辑审核。经查,作者徐祥达系新华社旗下新华新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今年10月刚招的人员(应该不能算记者吧),系人民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研究生(见《新华社总社2016年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公示》)。刚入职的新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有网友推测三点原因:1、作为刚入职的记者,要迅速成名,不靠出格言论,难!2、在新华社属于边缘化的新媒体部门,不成名要回主流,难!3、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人大的啊,不出名怎对得起人大校友?Ps:送这位小徐记者一句:靠出格言论扩大社会影响令人不齿!。当然,说此人收钱发水文的呼声也很高。但是细想,一个刚被新华社招用的记者,即使在边缘部门,不会随便为了钱而冒如此大风险,除非利益确实非常诱人,让刚毕业的学生难以拒绝。而《检察日报》的文章仅仅是发在微博上,亦未署实名,可见也是哪个小编“路见不平一声吼”。

    徐祥达招录公示

    ▲ 徐祥达招录公示

    现在双方文章在官方媒体均被删除,可见官方发现势呈燎原,已成了网络舆情,才迅速灭火。奈何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文字也好、图片也罢,早已传遍全球。

    虽然系双方媒体人员的个人行为,但发表在官媒上就是代表了官方意见,如同职务行为代表单位而非个人一样,这也算是职务行为。经此一事,堂堂中央官媒新华社在人们眼中如同儿戏一般的存在。新华社在人员管理、文章采编上确实要好好反思了。

    新华社被啪啪打脸的同时,《检察日报》无疑是吸粉无数,正是公道自在人心。而徐祥达虽然已经过了公示期,能否被新华社继续留用也是一个疑问了。

    本文链接:https://www.lawbus.net/articles/170.html

    除作者为转载以外,本站文章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法律巴士

    支持Ctrl+Enter提交
    • 4条评论
    • 访客2020-03-26 06:59:38
    •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 访客2020-03-26 07:15:27
    • 新华社被啪啪打脸的同时,《检察日报》无疑是吸粉无数,正是公道自在人心。而徐祥达虽然已经过了公示期,能否被新华社继续留用也是一个疑问了。
      2016-10-20 17:51
      时间证明一切!
      访客😂 2020–03–26
    Copyright © 2011- 法律巴士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湘ICP备2023031007号| 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430112020009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