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fa-home
    典型案例司法解释法院下载防疫检察院犯罪名人公务员暴力犯罪行政管理强制执行
    当前位置:法律巴士>休闲灌水>书香碟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书香碟影lawbus2022-03-24 16:0529300A+A-

    选书看时,友人推荐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对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说实话,法律巴士(www.lawbus.net)是排斥的。一者,读书时,一位拥有心理咨询师证的老师讲过,搞心理学的基本都心理“变态”;二者,本来就觉得心理学是玄学,所谓“心理咨询”解决不了问题。但是这本书倒是吸引了我,半天时间便囫囵吞枣地看了一半。觉得不过瘾,又拿着笔从头看了一遍,对重点内容划了线、做了批注。

    批注与折叠.jpg

    ▲ 阅读过程中的批注与折叠

    书的内容很简单,记述患有抑郁症的蛤蟆先生与心理咨询师苍鹭11次面谈后重获新生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双方对话,向大众展示了心理咨询的模样。

    或许是由于对心理咨询的偏见,或许是缺乏心理学基础,法律巴士并未能理解11次心理咨询是如何让蛤蟆重获新生的。但是,作为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书中对一些心理学概念浅显易懂的解释还是深深吸引了法律巴士(www.lawbus.net),有些内容也让我非常有代入感,决定还是按每次面谈做一个笔记。所谓笔记,更多的是对自认为重要的原文的摘录,同时整理11次面谈的主要内容并为其取了小标题,以期有助于看到本文的你更好地理解全书。

    全书重点在于五个概念: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人生坐标、心理游戏。

    第一次面谈:合作

    蛤蟆去见苍鹭并不是基于主动,而是因为朋友对他的“施压恳求”。初见苍鹭,蛤蟆便表现出了不情愿与不信任。所以第一次面谈不算是正式的心理咨询,反而显得有些糟糕,双方仅仅是打下了“合作”的基础,约定于从下周开始,每周二的上午十点进行咨询。面对蛤蟆的质疑,苍鹭说出了一句信心十足的话(这句话也印在了书的封底):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同时,苍鹭也奠定了整个咨询的基调:

    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第二次面谈:寻因

    作为疾病,当然是要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第二次面谈(也是第一次正式心理咨询),苍鹭标定了蛤蟆的心理状态,并找到了蛤蟆抑郁的原因:未受到亲近人的“正确”(蛤蟆认为是正确的、想要的)对待。蛤蟆的原话是:

    很多打击我都挺过去了。真正让我受伤的是我回家后,别人对待我的方式太可怕了。

    苍鹭初次提出了“儿童自我状态”这一概念: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这一状态是蛤蟆所处于的状态,也是蛤蟆抑郁的原因。

    第三次面谈:儿童自我状态

    接着上次面谈提出的概念,苍鹭深入讲授了“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儿童自我状态”包含“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自然型儿童:儿童的基本情感有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自然型儿童”,而这是整个“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适应型儿童:婴幼儿不会用逻辑思考,但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理解童年就是理解自己的关键线索。

    从呱呱落地起,我们的生命里只有两个人陪伴,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个人。和我们相比,他们是那么的强大,而我们则全然依靠着他们。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

    第四次面谈:成长的本质

    苍鹭通过对蛤蟆童年经历的探索,指出成长的本质就是打破童年形成的依赖关系。

    苍鹭先指出人悲伤哭泣的原因:

    悲伤的原因是真实可见的:你想起了不快乐的时光,你自然会有悲伤和不快乐的情绪,所以你哭了。

    然后,苍鹭指出不能否认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要更好地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最后是成长的本质: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所有孩子都依赖父母,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第五次面谈:不带攻击性性的愤怒

    说起愤怒,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气势汹汹的、极具侵略性的,然而苍鹭带来一个新概念——不带攻击性的发火。

    此外,通过前四次的探索、分析,蛤蟆的抑郁已经好转了一半,他“觉得比之前开心一点儿了,睡眠好些了,而且多了一些做事情的兴趣。”

    不带攻击性地发火方式一——撒泼耍性子:

    撒泼正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幼稚的方式。就像孩子听到大人说“不行,你不能这样!”这让孩子非常愤怒,同时又感到无助,因为对那个让他生气的大人,孩子没法用暴力或者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去回应,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倒在地,又踢又叫。而当成年人也这么干的时候,我们会说他在“无理取闹”。

    不带攻击性地发火方式二——怄气:

    怄气的人是总绷着脸、阴沉沉的样子,而且安静得很反常。“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道理。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儿童如何释放愤怒(由强到弱):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宿。

    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吗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这类行为会导致两个后果,都是负面的。第一个就是会被人嘲笑。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是件蛮好笑的事情,但也让人尴尬。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结合前几次的面谈,苍鹭是在讲,蛤蟆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中,不带攻击性的发火是“适应型儿童”的行为方式之一。

    生活中,很多人会习惯性地撒泼或者生闷气,甚至这些行为已经成为其日常的一部分。而根据书中阐述,一个成年人长久如此,是一种心理病态,也是一个loser,只会被人嘲笑。

    第六次面谈:父母自我状态

    有种心理学游戏叫“可怜弱小的我”(Poor Little Me),用来解释总是感觉糟心的人:

    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儿?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这次面谈,苍鹭以獾为例,引出了“父母自我状态”这一概念: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产生影响。不过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这来自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和对待我们的方式。

    “父母自我状态”分为“挑剔型父母”和“养育型父母”。这里苍鹭只提到了“挑剔型父母”,并且未详加解释,“养育型父母”将出现在第十次面谈。

    前文讲了,蛤蟆处于“儿童自我状态”,而这里又讲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那么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在哪里?“父母状态”有两种运作方式——批判他人、批判自己,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正是表现在审判自己: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自我批判的人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处于自我批判的人,只能自己帮自己,唯一的方式是停止自我批判,对自己好一些,最重要的是自己爱自己。

    可见,蛤蟆的抑郁症非常严重,之前他也对苍鹭说过,自己有过自杀的想法。虽然经过咨询,已经好了一半,但是他同时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中,仍然是个难解的问题,有没有一种完美的状态可以使蛤蟆得到治愈呢?下文会讲到。

    第七次面谈:成人自我状态

    经过五次正式咨询,蛤蟆已经好多了,明显比过去感到快乐,精力也充沛了许多。但是那种熟悉的情绪还是会来,还是会悲伤。蛤蟆其实已经不知不觉进入了第三种状态——既不会表现得像父母,也不会感觉像孩子。在这个自我状态里,更像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

    这正是“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但并不是说“成人状态”比其他两个状态更重要。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

    不过,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但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只有当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

    没人能强迫别人进入他们的“成人状态”,你只能鼓励他们,只有他们自己能决定要怎么做。这点很难,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

    解释完“成人自我状态”,苍鹭进一步阐述了自我决定与自我选择,任何情绪都是自己的选择,应当为自己负责:

    愤怒的人是故意愤怒的,他们选择了这个角色。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一个人怎么能进入你的脑袋,强迫你产生任何情绪?那才是真的不可能。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人们的痛苦和折磨都是自找的。我们选择怎么感受,和选择再吃块巧克力是两码事儿。但我们做这些选择时都是无意识的,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

    责怪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但一个处在“成人自我状态”的人,该为自己的行为与情绪负起责任。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主动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经过这次咨询,蛤蟆已经非常想改变自己。当然,改变之前,需要进一步了解自己。

    第八次面谈:人生故事

    这次咨询,蛤蟆是主角,主要是蛤蟆在讲自己的人生故事。其中,讲到七岁上预备学校时的两种情形,深刻揭示了第二次面谈时寻找到的蛤蟆抑郁的原因——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对待:

    第一种就是,每学期开始,因为离开了家,我感到孤单悲伤。第二种则是,学期结束时我兴冲冲地回家,却受到冷遇,无比失望。

    通过听蛤蟆的人生故事,苍鹭对蛤蟆的定义是:男孩里的男人,男人里的男孩。

    蛤蟆讲出自己的人生故事后非常高兴:

    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而不会因此被嘲笑或排斥,是多么大的慰藉。无论好坏,这就是蛤蟆的人生,他既不是伟大的圣人,也并非十恶不赦的罪人,他就是他自己。

    不仅是抑郁症患者,每个人其实都需要一个倾听者。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长期的心理淤积得不到宣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想把心事讲出来,有个人静静地听着即可,讲完后会觉得心里非常轻松。所以,如果你有一个懂得倾听的朋友,恭喜你,并请珍惜ta。

    蛤蟆经过思考,认定: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第九次面谈: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苍鹭通过世界观的形成引出包含四个象限的人生坐标:

    回顾你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大约四到五岁左右,通过探索怎么看自己、怎么看别人,会形成一个人生坐标:

    人生坐标.jpg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苍鹭将“一种长期重复的行为”称为“心理游戏”,包括酗酒、“猜猜我在想什么”等。有些游戏是令人快乐,有些游戏则定然会让人产生负面情绪。心理游戏与人生坐标之间存在关联,不同坐标象限中的人会玩不同的心理游戏,这是下一次面谈中会讲到。

    第十次面谈:“我不好;你好”与“我好;你不好”坐标下的心理游戏

    苍鹭向蛤蟆详细讲了“我不好;你好”与“我好;你不好”两种人生坐标及这两种人生坐标下的心理游戏。

    1、“我不好;你好”

    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地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这个坐标下的游戏可统称为“受害者游戏”,苍鹭讲了其中两种:“我真不幸”、“无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1)“我真不幸”

    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比如,有些人会把不幸的原因怪到住房上,甚至怪地理位置不好,他们会想到所有和霉运相关的迷信传言,比如摔碎了镜子或打翻了盐之类的。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玩这个游戏的人会抑郁。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被不好的力量影响,无法掌控人生,这让他们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

    (2)“无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有些人生活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接着他们就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这些游戏很危险,因为如果你尊重或你爱的人放弃你,你肯定会觉得痛苦,孤零零一个人。

    2、“我好;你不好”

    这描述的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好的那一类人。他们玩的游戏通常能让玩家感到愤怒,或者至少能让他们对别人评头论足。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这样就能玩他们的游戏了。

    苍鹭讲了这个人生坐标下的三种心理游戏:“我抓住你了,你这个坏蛋”、“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你怎么敢”。

    (1)“我抓住你了,你这个坏蛋”(Now I’ve Got You,You Son of Bitch)

    这是人们经常在工作场合玩的游戏。首先,有个人犯了错,可以想象,这种情况很常见。然后上司发现了,把犯错的下属叫进来好一顿训斥,小题大做,对下属大声咆哮。所以你看,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他们会说:“要不然,那帮人会觉得犯了错还能侥幸逃脱!”

    这种游戏似乎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在机构组织里,权威人士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严厉的父母,把员工当成顽劣的孩子来惩罚。新闻报道里似乎也充斥着霸凌的案例。

    (2)“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这个游戏最后都让你自卑或自责,他就能证实他对你的看法——你一无是处,而他高人一等。这会加强他的优越感,而且常常和另一个游戏一起玩,那就是“你怎么敢”。

    (3)“你怎么敢”

    这个坐标的人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这些施虐者利用任何时机来制造一些能让他们评判和惩罚别人的情境。

    随后,苍鹭对这个人生坐标上的人进行了画像,在此提出了“养育型父母”:

    在这个坐标上玩游戏的人都处在“父母状态”,而且永远都是“挑剔型父母状态”。这些人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当然了,有时候他们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说些诸如“我比你更心痛”或“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但大部分人都能听出这是虚情假意。不过,关于这类人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们从来不会抑郁。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此次面谈后,蛤蟆离痊愈仅有一步之遥。他在回家后回想起了自己在进行心理咨询之前的状态:

    感觉到了最可怕的空虚状态。时间在他面前蔓延,如同没有路标也没有尽头的沙漠,每天的生活只剩空虚,人生的意义无处可寻。

    与之前的状态相比,随着心理咨询的推进,蛤蟆的社交生活逐渐恢复,显得头脑机敏、心情愉悦。

    第十一次面谈:心理成长——“我好;你也好”

    这次面谈蛤蟆认为是没必要的,是苍鹭“考虑再三”后的决定。正是在这次最后的面谈中,蛤蟆发现自己已经处在了“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上。苍鹭对此的评价是“这是个勇敢的选择”:

    选择了这个人生坐标时,不仅为当下做出了选择,还许下了一个承诺,终生的承诺。“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而这个选择肯定不能给你庇护,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我好;你也好”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它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回顾心理咨询过程,蛤蟆深刻明白了苍鹭的引导方式,对苍鹭说道:“你当然教了我很多,对我非常有帮助,但你从没给过我答案。现在我明白了,你其实总在引导我回答自己的问题,引导我进入‘成人状态’。

    苍鹭则把与蛤蟆的咨询合作过程形容为心理成长的过程:

    最初来这里时,你对人非常依赖,正如你自己形容的那样。你期望我来给你答案,你看我的眼神总像孩子寻求父母的认可。

    (第十次面谈蛤蟆发怒时)当时你表现得像个与父母对抗的青春期少年,你正面对抗我,意味着你情感的钟摆从依赖的一头甩到了对我发怒排斥的另一头。其实,你是在反抗你对我的依赖。你把对父亲的情感转移到我身上,这叫作“移情”。通过对我表达自己的想法,你终于也能对他表达了。你真正找到了力量和勇气,表现得像个男人,而不再是个男孩。那是个转折点,你成长了,也成年了,在你宣告对自己拥有主权的那刻起,你便能独立行事了。

    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第四次面谈提到过)。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自出生开始,我们便是以这种方式学习任何一种重要的东西。

    所以,心理成长可以理解为这样一个过程:依赖→反抗依赖→移情→独立。

    最后,苍鹭给蛤蟆讲述了情商的意义:

    情商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十一次面谈至此结束,蛤蟆获得了新生。书的最后一章标题也叫《道别与新生》。

    这本书显然不是一本故事书,而是一本心理学科普著作。作者即书中的心理医生苍鹭,读者产生代入感时就是前去咨询的蛤蟆先生。在展示如何引导抑郁症患者走出抑郁的过程中,作者借苍鹭之口讲述了一些心理学的概念、病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心理健康靠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共情能力。

    写到这里,想起了电影《无间道》中的陈永仁,在他最迷茫无助的时候,也是心理医生李心儿给予了他最大的慰藉与寄托。这么看来,心理咨询并非不能解决问题。

    祝愿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勇敢、快乐的自己。



    文章目录
  • 第一次面谈:合作
  • 第二次面谈:寻因
  • 第三次面谈:儿童自我状态
  • 第四次面谈:成长的本质
  • 第五次面谈:不带攻击性性的愤怒
  • 第六次面谈:父母自我状态
  • 第七次面谈:成人自我状态
  • 第八次面谈:人生故事
  • 第九次面谈: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 第十次面谈:“我不好;你好”与“我好;你不好”坐标下的心理游戏
    • 1、“我不好;你好”
    • 2、“我好;你不好”
  • 第十一次面谈:心理成长——“我好;你也好”
  • 本文链接:https://www.lawbus.net/articles/1618.html

    除作者为转载以外,本站文章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法律巴士

    支持Ctrl+Enter提交
    Copyright © 2011- 法律巴士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湘ICP备2023031007号| 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43011202000941号